title: 笑着笑着就哭了?不存在的,这里可是贵阳的「脱口秀」现场 author:
- name: "Endorphin" summary: test mdx render, this is a summary date: 2021-08-27T00:00:00Z modifiedTime: 2023-08-27T00:00:00Z
打卡贵阳脱口秀现场

随便打开一个新闻网站,「脱口秀」这个关键词的报道稿件就有 300 多条,而脱口秀大会也举办了 4 届,李诞也从一头红头发变成光头,池子离开笑果,李雪琴登上了《男人装》……所有跟脱口秀相关的综艺节目都成了当下年轻人的外卖搭配……
如果把《脱口秀大会》的开播作为中国脱口秀的元年,四年过去了,贵阳的脱口秀又成了什么样子?
为此我们也遇到了贵阳的脱口秀从业者,这个行业,这群人,会不会笑着笑着就哭了呢?
铁打的现场 流水的演员
从开放麦到商演
上台讲个 5 分钟的段子难吗?如果不怎么搞笑大概不难
那怎么才能上台呢?
“你只需要写一个 800 字的逐字稿通过审稿,之后参加改稿会接受我们对你的围观批评教育,再多来两次就可以开放麦了~”这是来自叽歪脱口秀主理人邓萌的答案。
如果你只看过综艺里的脱口秀演出,恐怕也对「开放麦」不是很了解,演员会需要一个打磨段子的地方,哪里才是最适合?当然是真实的舞台,于是观众会看到一些票价相对较低的脱口秀「开放麦」演出,演员们拿出可能不是很好笑但是可以让他在台上独自尴尬的段子,让你心想“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?!不过才 20 块门票,算了算了……”,当然也会看到引爆全场的段子,这些都是开放麦的奇遇……
配图,现场热闹的样子
至于一场精彩纷呈的脱口秀演出哪里才可以看到呢?
当一位脱口秀爱好者从喜剧爱好到上课培训,再参加无数次台上没人笑、台下还被批的开放麦演出之后,攒出了一篇笑点充沛的段子之后才能登上「商演」的舞台,这个时候,你才可以看到一场正式的、精彩纷呈的脱口秀演出。
而一场商演,至少得有七八个受过这种罪的人来组成,而这七八个人可能是从几百个普通脱口秀爱好者里诞生的,这么一想,是不是觉得花个 100 来块钱看一场成熟的脱口秀演出挺值当的?
还好只有创作压力
从 40 个爱好者里诞生 1 名正式的脱口秀演员是厦门的比例,而贵阳是多少,我们无从得知。只知道这个行业人员流失总是会严重……因为表演是一个多维度的融合的东西,不止会写,还要会说,会说还不够,还要会演,而演这个词,就非常玄学了,徐志胜上台一句“我没有容貌焦虑”就能哄堂大笑,换 10 个人可能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。
徐志胜说我没有容貌焦虑那句话的截图,应该是他初次登场的那期
创作也是脱口秀演员的心头患,“开始都会讲身边的故事,当身边的故事讲完之后,要找新的点来讲就需要洞察了,而洞察又是一项很难提升的能力……”
格拉斯照片
刚从笑果训练营回来的格拉斯一样会面对创作瓶颈,好在包括他跟目前贵阳的大多数脱口秀演员一样,都有一份全职工作,如果到这你还有一份好奇心,那么就会发现脱口秀演员的“正经工作”真是五花八门……
消防员、电台主持人、互联网产品经理、大学老师、做混凝土的……包括壹 2 和 3 的主理人李大海,初看还真以为她是专职的喜剧演员,实际上她是一名婚礼主持人……
对于大多数脱口秀演员来说,这只是兼职甚至爱好,还没有太多生活的压力。只是创作的苦恼确实会让人烦恼异常,毕竟谁都不是徐志胜、周奇墨、李诞……
于是贵阳的脱口秀俱乐部偶尔会呈现出“由来只有新人笑,有谁听到旧人哭”的光景,旧人去哪儿了?可能再下一次改稿后,在某一次开放麦没有听到笑声后默默退场了……
散场的图片放这里来
而新人也在不断涌出,1 月 13 号的叽歪开放麦现场,竟然能遇到 3 位大学生在台上表演!
来来去去舞台上的表演人数总是相对静止,最后只能感叹一句:
铁打的现场,流水的演员。
蛋糕会有的 内卷还早呢
走~串场去
“现在一周大概会有 2 场演出,开放麦或者自己的商演、甲方的商务演出都会有。”,贵阳现在有 4 家脱口秀俱乐部,叽歪、壹 2 和 3、哪样、笑辣,加起来一个周末可能会有 4 场演出同时进行。
像叽歪这家 19 年成立的俱乐部前面几年都只有他们一家,到 21 年一下变成了 4 家,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“卷”的局面,毕竟深圳大概有 10 家,北京上海不下 20 家,也就意味着一个周末至少有 10 场脱口秀同时开讲,可以说竞争是非常大的,而脱口秀进入贵阳也是一个新鲜文化,市场远没有一线城市大,一下出现 4 家俱乐部,会不会还没起飞就开始卷了……
结果没想到他们 4 家还互带”串场“的,他家的演员可能明天回去另外一家演,像交换练习生一样,给不同的观众带来笑声,或者在不同的舞台表演同样的尴尬……
这就是天选之人吗?
“相比卷,贵阳目前的市场还很小,来看脱口秀的人也不多,我们几家也会经常交流,还得先让更多人知道才会有蛋糕”,邓萌说道。19 年成立的叽歪起初也独一家,到了 2021 年才一下多出了 3 家脱口秀俱乐部。
用她自己的理解来说,今年一下就铺开了,从 7 月份一个没有精心剪辑,只有一个段子的视频在抖音有了 100 万播放量开始,原本不固定的演出场次,也变成了一周保底 2 场,得益于脱口秀网综的爆红,每一场的上座率也能达到 80%甚至售罄,相关的微信群也从一个变成了七八个……一切都来得很快,感觉站在了浪潮之上,也体会到了天选之人的快乐。
“完全不敢想,之前准备一场演出还得做做预热,每天多发几个朋友圈至少,这半年以来,每一场演出的门票都能在一天之内卖完”,李大海说。
壹 2 和 3 这边也同样如此,不过相较之下,他们的视频有更精心的剪辑,播放量也进了一个数量级达到千万,当下的光景,在半年甚至想都不敢想……
道阻且长,不慌不忙
看似飞快上升的脱口秀行业,4 家俱乐部里也只有壹 2 和 3 正式成立了公司来运作,叽歪喜剧俱乐部也没有开始一些商业化运作,当然我们认为这也跟贵阳大多数脱口秀从业人员不是全职有关。
可以放四家的 logo 配小字 似乎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信心
另一方面当然是最现实的问题——观众少、收益低、市场小、商演少是目前贵阳脱口秀所面对的现实,基本上都处于不盈利的状态,整个团队也没有很健全,俱乐部里 90%的人都是演员,大多数演员还要帮着做其他事情,哪怕是拍照、检票都是演员们自己来。
而市场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?
他们举了这么一个例子,比如请了一个很厉害的外省演员来贵阳演出,如果下午和晚上各一场,下午也还是会卖不出票。而观众从何而来,大多数也还是靠人带人、人传人,并没有建立没有完备的宣发。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已经是他们的主要传播阵地。
上他们的演出海报拼图,四张即可
而演员端,俱乐部们也从去年才开始意识到要有一些系统的培训办法,并且到现在也还没有签约某一位演员。
最要紧的是,没有任何俱乐部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场地,所以我们会在不同的海报上看到不同的场地,大家一边打着游击战一边发力。(好消息是,壹 2 和 3 计划今年有自己的场地)
在俱乐部规模、市场容量、演员数量上都还没完全上升的时候,我会不由得敬佩这帮人,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贵阳做脱口秀的呢?肯定不是「热爱」两个字这么简单。
要伸手摘星 要闪耀贵阳
Be A Star
“脱口秀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,要逗笑观众的成本是最高的”,纯粹通过说话让观众笑,同时又要表达内心的想法,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。不含糊地说,每一位脱口秀演员都有一个想登上《脱口秀大会》拿到冠军的梦想。
格拉斯参加训练营的图
当格拉斯从 1800 人中成为入选的 50 人之一踏入笑果训练营,就开始觉得自己离这个梦想不远了,伸手摘星,好像不是没有可能。Be a star,这似乎比单纯的「热爱」要更功利一些,但这样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给予大家追寻脱口秀的一份力量。
小李的图
“我就是为了表达自我,我就是想再闯一闯!”这是壹 2 和 3 的演员小李的答案,出生于四川又从小跟着父母到贵阳生活,在颠簸的成长过程中变得孤僻的小李,从喜欢上脱口秀就开始不一眼过了,如今他是一名专职脱口秀演员,暂时靠着以前的积蓄过日子……但这当中也不单是一份简单的热爱,是找到了一个出口,并且抓住了光。
而另一方面,又是什么让大家坚持在贵阳说脱口秀呢?
可以给一个麦克风的静物图
一个小小的愿景
得益于贵阳的发展,这几年年轻人的娱乐消遣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,从二线晋升到“新一线”城市,生活方式也在向一线城市看齐,即使现在贵阳的脱口秀行业会慢一些,
“其实现在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,但也没那么糟,我们的观众群里会有人交到了朋友甚至男女朋友”而在李大海的描述里,我们嗅到了一丝更新鲜的味道——社交,这个永不冷彻的需求。因此在贵阳去看脱口秀,也有一点“新型社交方式”的意味。
在问及几家主理人时,他们都会有一个一致的愿景——改变贵阳年轻人的娱乐生活方式,“以前觉得在贵阳做不起来,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在发生”这是他们最明显的体会,晚上不止喝酒吃饭,剧本杀能在贵阳火起来,脱口秀又有什么不可能?
现场欢乐热闹图
同时,对于脱口秀演员而言也是如此,不断地精进自己的表演,不断地吸引更多观众,演员磨炼后可以登顶,年轻人也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,而行业也会因此发展,贵阳也会变得好玩
演员、观众、行业、城市四赢的局面,恐怕是他们愿意继续向前的最大原因……
难实现吗?肯定难……
但欢笑肯定大过泪水,
如李大海在介绍壹 2 和 3 俱乐部名来源一样,
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我们就是那另外的二三”
所以
他们笑着笑着就哭了吗?
不存在的,
这里可是贵阳「脱口秀」现场
结语
如果你也看过了线上的脱口秀节目,不妨来线下也感受下“冒犯”的艺术,无论你想上台还是作为一名观众,能够去线下的剧场去参与,脱口秀这件事才会变得多样化起来。
最后借用一档网络栏目「当下频道」的话,
这年头纯做创意内容输出都不容易,不能用来卖货的创意没人买单。
请大家经常掏钱支持各种艺术形式,要不然以后看到有意思的东西都得是广告。(配一个倒着笑脸的 EMOJI)